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肖文精教授课题组招聘博士后及科研助理,热烈欢迎有志于有机合成和光催化理论研究及技术开发的年轻人加入!
罗姗姗课题组致力于二氧化碳的人工生物转化,运用合成生物学策略,结合生物化学与电化学理论和技术,从头设计和构建人工光合作用系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人工固碳途径的设计、构建及应用;2)生物系统可持续性供能模块的开发;3)化学-生物协同耦合系统的构建。欢迎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加盟!
阜孢假丝菌素具有强效抗真菌活性和独特结构,其苯并螺环单元是决定阜孢假丝菌素抗真菌活性的关键因素,也是化学合成中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构建螺环单元的主要策略包括杂环Diels-Alder反应、钯(0)-催偶联反应和m-CPBA介导的氧化螺环己烯化反应。迄今为止,只有最简单的家族成员阜孢假丝菌素D(2)的全合成被报道过,其他关于阜孢假丝菌素的生物合成途径还未被阐明。因此,揭示其生物合成途径,利用生物催化的高效性和特异性来实现其合成,成为该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南方科技大学王启迪课题组诚聘碱金属离子电池方向博士后/助理研究员/科研助理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唐奕教授团队近期在《JACS》发表的突破性研究,首次实现了真菌DUF3328酶的体外功能重构,并揭示了其铜依赖的双环化机制。这一成果不仅填补了真菌RiPPs环化研究的理论空白,更为环肽药物的理性设计提供了全新范式。本文将从技术路径、机制解析到应用前景,深度剖析这一里程碑式研究的科学价值。
武汉工程大学2025年博士后招聘启事来啦!为进一步加强学校专职科研队伍建设,持续推进“博士后倍增计划”,发挥博士后作为学校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后备军”和科技创新“生力军”的重要作用,学校以优厚的待遇,诚邀海内外优秀青年博士加盟。
手性多孔有机笼(CPOCs)作为一类具有独特结构和性能的材料,因其在分子识别、催化、气体存储等领域展现出的潜在应用价值,吸引了众多科研人员的目光。中国科学院大学袁大强团队在该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通过深入研究发现酚 [4] 芳烃是构筑 CPOCs 的优良大环前体,相关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为超分子和材料化学领域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赵恒助理教授团队招聘博士后、科研助理,博士研究生(授予上海交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学位)招生,提供高质量的科研条件、极具竞争力的薪资待遇、以及大量出国学术交流机会;同时也欢迎海内外科研机构的访问学者与交换生。
在有机合成化学领域,对天然产物的全合成研究始终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天然产物因其独特的结构和多样的生物活性,成为了药物研发、材料科学等众多领域的宝贵资源。倍半萜类化合物作为天然产物中的重要一员,以其多样的生物活性与复杂精妙的分子结构,位于研究的核心位置。兰州大学樊春安、赵宪鹤教授团队在《Organic Letters》上发表的研究成果,通过开发基于 oxa - Pauson - Khand 反应的方法,成功实现了多种 Eremophilanolide 倍半萜类化合物的不对称全合成,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带来了新的突破与活力。
广州医科大学药学院与德国海德堡大学联合招聘博士后。团队工作条件良好、课题经费充足、氛围良好,现因科研需要拟招聘联合培养博士后2名,诚邀国内外具有相关研究背景的优秀青年加盟共事。
钟文婉教授团队2025年诚聘特任副研究员、博士后。竭诚欢迎海内外优秀人才依托本团队申报各类相关的人才项目,包括但不限于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中科院百人,博士后国资计划等。招聘信息长期有效,欢迎加入!
3月4日,中国化学会公布2024年度中国化学会会士(FCCS)当选名单,2024年度晋升会士共43位,分别来自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等35个单位,谨向新当选的中国化学会会士们致以热烈的祝贺!
在有机合成领域,吡咯衍生物的合成一直是化学家关注的焦点。这不仅因为吡咯骨架广泛存在于众多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中,还因在材料科学领域,其独特的结构赋予了材料特殊的性能,展现出不可忽视的应用潜力。然而,如何高效、精准地构建多取代吡咯结构,尤其是实现其不对称合成,长期以来都是有机合成化学面临的重大挑战。近期,西北工业大学鲁神赐教授团队在这一研究方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Organic Letters》杂志发表了铑/氧化N-杂环卡宾催化1,2,3-三唑与烯醛的不对称串联环化反应,为吡咯衍生物的合成开辟了新的路径。
在有机合成化学领域,构建手性含氮化合物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与重点。多取代异喹啉作为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其不对称氢化反应对于制备具有光学活性的四氢异喹啉类化合物具有关键意义。中国科学院大学杜海峰课题组在《Organic Letters》上发表了一系列相关研究成果,凭借手性硼烷实现多取代异喹啉的不对称氢化,为该领域带来了创新性的变革,开拓出合成手性含氮化合物的崭新路径。
在当今的工业生产与科技发展进程中,全氟化合物(PFCs)凭借其独特的化学性质,在半导体制造、表面防护材料、灭火泡沫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这类化合物所带来的环境与健康隐患也逐渐凸显。PFCs 具有极高的化学稳定性和生物累积性,在环境中难以降解,可长期存在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其中,CF₄作为大气中浓度最高、温室效应潜能值极大的 PFCs,其高效分解成为了环境化学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中南大学刘敏团队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发表的系列研究成果,为这一难题的攻克带来了新的曙光,通过创新策略实现了全氟化合物中 C - F 键的活化及 CF₄的高效分解。
在有机合成化学领域,开发绿色、高效且具有高选择性的合成方法一直是科研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氯醇和邻二氯化物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有机合成中间体,在医药、农药、材料等众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传统的工业制备方法依赖于具有腐蚀性和毒性的 Cl₂气体,不仅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还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因此,探索一种温和、可持续的替代合成方法成为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天津大学张兵 / 高莹团队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通过巧妙地调控界面氢键网络,成功实现了烯烃的选择性氯化,为电催化有机合成开辟了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