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夕法尼亚大学高雪课题组揭秘含硫Cyclopentachromone的生物合成路径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宾夕法尼亚大学
碳氢数科 2024/12/25

在生物合成领域,Cyclopentachromone因其独特的6/6/5杂三环结构而备受关注,这一结构是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的关键组成部分。尽管先前的研究推测这种结构可能源自山酮前体,但其具体的生物合成路径一直未被明确。


最近,宾夕法尼亚大学高雪课题组在《美国化学会志》(JACS)上发表的研究论文中,揭示了一类新的含C-S键的Cyclopentachromone化合物——Isochromosulfines(ISCs)的生物合成路径,并鉴定了一种关键的黄素依赖单加氧酶IscL,该酶能够催化6/6/6山酮前体通过苯环收缩形成6/6/5环戊二烯中间体2S-remisporine A。这一发现不仅为Cyclopentachromone的生物合成提供了新的见解,也为基因组挖掘和生物催化应用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研究背景:

Cyclopentachromone类化合物因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而备受关注。这些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具有抗肿瘤、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然而,由于其复杂的结构,Cyclopentachromone的生物合成路径一直是一个谜。高雪课题组的这一研究不仅填补了这一空白,还为合成生物学和天然产物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


研究进展:

研究人员首先利用CRISPR碱基编辑技术对橘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野生型的主要产物的生物合成基因进行失活,成功截断了本底高产化合物的产生。这一策略使得突变株QCCS能够高效地产生新的Cyclopentachromone类似物——Isochromosulfines (ISCs)。这些ISCs不仅保留了6/6/5的骨架结构,还引入了一个特殊的C-S键。

已知Cyclopentachromones及其可能的生物合成途径


为了深入探究ISCs的生物合成途径,研究团队通过同源基因分析确定了ISCs的生物合成基因簇。通过对这些基因进行逐一敲除,并分离和鉴定中间体,研究人员推测编码黄素依赖单加氧酶的基因iscL的敲除突变株产生的中间体可能是缩环反应的前体,且IscL很可能是负责催化C环缩环的关键酶。

Isochromosulfines生物合成途径

为了验证IscL的功能,研究者们将底物喂养到异源表达iscL的宿主构巢曲霉中。通过液相色谱-质谱(LC-MS)分析,他们发现底物可以被转化为最终产物ISCs。进一步在大肠杆菌中纯化得到了IscL的可溶性蛋白,并发现IscL在体外可以高效地将6/6/6结构中间体转化为6/6/5结构的中间体。这一中间体与已知的remisporine A平面结构相同,但其C-2位是S构型,且不稳定,反应活性非常高,可以在非酶条件下与带巯基的不同化合物通过硫醇-迈克尔加成反应形成不同的Cyclopentachromone硫代衍生物。

IscL功能验证及其酶学机制研究


研究者们还发现了IscL的同源蛋白CcxS,它可以催化中间体形成C环开环的化合物,而不是6/6/5的骨架结构。通过蛋白质区域移植、蛋白结构模拟、分子对接和点突变实验,研究人员发现230位残基的类型(苯丙氨酸或酪氨酸)主导了同源蛋白的反应差异。如果酶的230位是苯丙氨酸,则倾向于催化6/6/5环的形成;而如果230位是酪氨酸,则倾向于形成开环的化合物。

IscL功能验证及其酶学机制研究


结论:

高雪课题组的这项研究不仅在学术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具有广阔的前景。通过深入理解Cyclopentachromone的生物合成路径,科学家们可以设计出新的生物合成途径,从而合成出更多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此外,IscL及其同源蛋白的发现为生物催化提供了新的工具,这些工具可以用于合成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特别是在药物合成和精细化工领域。


文献信息

文献标题:Enzymatic Ring Contraction for the Biosynthesis of Sulfur-Containing Cyclopentachromone
作者:Qiuyue Nie, Chunxiao Sun, Shuai Liu, Qiang Li, Maria Zotova, Tong Zhu, Xue Gao
发表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DOI:10.1021/jacs.4c11906
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jacs.4c11906

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不科学之处,欢迎指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