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bes喹啉合成,是芳伯胺与β-二酮缩合得到席夫碱中间体,然后酸性催化闭环形成喹啉和苯并喹啉的反应。在形成环时,当中间体(缩苯胺)的氮原子的间位有强的邻、对位定向取代基存在时,有利于闭环反应的发生;同时当有强邻、对位定向取代基存在于氮原子的对位时,则会阻碍闭环作用。
与此密切相关的,芳伯胺与β-酮酯反应,随后席夫碱中间体环化的反应称为Conrad-Limpach反应,反应得到4-羟基喹啉产物。
此反应最早由化学家Alphonse-Edmond Combes发表
Alphonse-Edmond Combes(1858-1896) ,出生于法国圣伊波利特迪弗尔,在巴黎师从Wurtz,曾和Charles Friedel ( FriedelO-Crafts反应以他的名字命名)共事。1893年 ,他以35岁的年纪就任法国化学学会主席。但不幸的是,他刚过了38岁生日就猝然离世,这对有机化学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反应定义
Acid-catalyzed condensation of anilines and β-diketones to assemble quinolines
反应机理
此反应主要经历了三个主要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氧在β-二酮中羰基上的质子化,然后与苯胺发生亲核加成反应。分子内质子转移随后是E2机制,导致水分子离开。氮原子的去质子化产生席夫碱,席夫碱互变形成烯胺,通过酸性催化剂质子化,通常是浓硫酸(H2SO4)。
第二个主要步骤,也是速率决定步骤,是分子的环化。环化后,立即出现质子转移,消除了氮原子上的正形式电荷。
然后将羟基质子化,随后分子脱水,产生取代喹啉的最终产物。
反应特点:
- 反应在酸催化下进行;
- 底物为伯胺和β-二酮;
- 可以快速简便地制备喹啉化合物;
- 该反应的区域选择性较差;
- 多聚磷酸催化效果比硫酸好
原始文献
Combes, A. Bull. Soc. Chim. France 1888, 49, 89.
合成应用
S.Gupta实验室利用Combes反应完成了新型杂环系统的合成。1-萘胺与2-酰基茚满-1,3-二酮的缩合以良好的收率得到了相应的缩苯胺。在多磷酸存在下,缩苯胺环化脱水生成苯并[h]茚并[2,1-c]喹啉-7-酮。随后的Wolff-Kishner还原产生新型7H-苯并[h]茚并[2,1-c]喹啉。
图片来源:人名反应的战略性应用
在研究4(7)-氨基苯并咪唑作为双齿亲核试剂的反应性时,C.Avendano及其同事使用β-酮酯作为亲电子试剂得到了7H-咪唑并[1,5,4-e,f] [1,5]苯并二氮杂卓-4-酮。反应是区域选择性的,它是在不使用催化剂的情况下用等摩尔量的β-酮酯进行的。反应的分离产率约为50%。然而,当在酸催化剂存在下用1:5的2,4-戊二酮处理苯并咪唑时,形成了1H-咪唑并[4,5-h]喹啉,而没有观察到咪唑并苯并二氮杂卓生成的痕迹。
图片来源:人名反应的战略性应用
在试图合成扭曲的多环1,2,3,4-四苯基芴[1,9-gh]喹啉时,R.A.Pascal Jr.等人使用Combes喹啉合成来构建氮杂醋蒽主核。用DDQ氧化后,与四环酮(四苯基环戊二烯酮)进行Diels-Alder反应,得到相应的环加成物。然而,该序列的最后脱羰步骤即使在强制条件下也不能发生,这可能是由于空间位阻造成的。
图片来源:人名反应的战略性应用
反应实例
Journal of Physical Organic Chemistry, 2009 , vol. 22, # 2 p. 110 - 117
Journal of Physical Organic Chemistry, 2009 , vol. 22, # 2 p. 110 - 117
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1959 , p. 3095
Arzneimittel-Forschung/Drug Research, 1982 , vol. 32, # 9 p. 1016 - 1023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50 , vol. 72, p. 1021
如需查看更多人名反应信息或查询相关参考文献,请使用摩熵化学(MolAid)人名反应功能,此模块收录了1000+化学界已被认可和提及的有机化学反应,助力您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从而高效合成目标化合物。
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不科学之处,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