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饮食的漫长历史中,红肉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从鲜嫩多汁的牛排,到香气四溢的红烧肉,红肉以其独特风味与丰富营养,满足着我们的味蕾与身体需求。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过量摄入红肉可能给健康带来隐患,背后的 “元凶” 正是其中蕴含的某些化学物质。
红肉,通常指来自猪、牛、羊等哺乳动物的肌肉,因其富含肌红蛋白,在未烹饪时其肌肉组织呈现出红色或暗红色,故而得名。在日常生活里,红肉堪称餐桌常客。常见的红肉包括牛肉、猪肉、羊肉、马肉等。红肉通常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是人类饮食中的重要来源之一。它不仅为人体提供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优质蛋白质,还是铁、锌、维生素 B12 等重要营养素的优质来源,对预防贫血、促进新陈代谢意义重大。
然而,过量摄入红肉也可能会带来一些健康问题,有研究表明高红肉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这可能与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含量较高有关;除此之外,过量摄入红肉也可能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升高相关。那么,究竟是哪种物质导致红肉的不健康?答案就是左旋肉碱。
图1:左旋肉碱分子结构图
红肉中含有的左旋肉碱,化学名称为 (r)-3 - 羧基 - 2 - 羟基 - n,n,n - 三甲基丙铵氢氧化物内盐,化学式为 C₇H₁₅NO₃ ,也称为L-肉毒碱。左旋肉碱在生物体内的功能是促进脂肪酸氧化供能,大量存在于哺乳动物的肌肉组织中。在我们的食谱中,红肉的左旋肉碱含量最高,其次是鸡肉和奶制品,最后是鱼类。
图2:左旋肉碱数据信息
2021年,美国克利夫兰诊所的科学家,就分析了左旋肉碱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并提示了红肉不健康背后的秘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中全球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微生物学》(Nature Microbiology)上。
当我们摄入红肉后,肠道内的微生物便开始了 “工作”。肠道微生物首先将左旋肉碱转化为 γ- 丁酰甜菜碱(γBB),接着,特定细菌会进一步把 γBB 转化为三甲胺,三甲胺进入人体肝脏后,在酶的作用下,摇身一变成为氧化三甲胺(TMAO)。氧化三甲胺是一种会增加心脏病、中风发生风险的化学物质。被证实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紧密相关。
图3:三甲胺数据信息图
研究发现,氧化三甲胺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关系。科学家调查了 2918 位参与者体内的氧化三甲胺浓度,发现氧化三甲胺的浓度提高,个体患上多种心血管相关疾病以及并发症的风险都会增加。这一现象在小鼠身上也得到了证实。科学家在长达 15 周的时间内,给小鼠喂养富含左旋肉碱的食物,让小鼠体内氧化三甲胺的浓度增加,结果这些小鼠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增加到正常饮食老鼠的 2 倍。这一系列研究表明,红肉中的左旋肉碱经代谢产生的氧化三甲胺,很可能是导致心血管疾病风险上升的 “幕后黑手”。
图4:宿主富含红肉饮食中肠道微生物γ - bb转化为TMAo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键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左旋肉毒碱作为添加剂被广泛用于婴幼儿食品、减肥食品、运动员食品、中老年人的营养补充剂等产品中,大家尽量少摄入左旋肉毒碱。
此外,红肉中丰富的血红素铁,在赋予肉类诱人色泽的同时,也带来了潜在危害。血红素铁在肠道内的代谢过程较为复杂,它有可能对细胞 DNA 造成损害。
一方面,血红素铁会促使细胞内产生更多的自由基,这些自由基极具活性,容易攻击细胞内的 DNA 分子,导致 DNA 链断裂、碱基损伤等问题,长期积累下来,细胞发生癌变的风险便会显著提高。另一方面,血红素铁还可能参与形成致癌的 N - 亚硝胺化合物。在肠道环境中,当存在硝酸盐等物质时,血红素铁能催化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再与肉类中的氨基酸等物质反应,生成 N - 亚硝胺,而 N - 亚硝胺早已被证实是一种强致癌物。研究表明,长期大量摄入红肉,结直肠癌、胃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病风险都会有所上升,这其中血红素铁 “难辞其咎”。
红肉中含有的左旋肉碱及其代谢产物、血红素铁、高温烹饪产生的多环芳烃和杂环胺、饱和脂肪酸,以及加工红肉中的亚硝酸盐等化学物质,都从不同方面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增加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风险。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摒弃红肉,毕竟红肉富含优质营养成分。关键在于合理摄入,控制红肉尤其是加工红肉的食用量,同时选择健康的烹饪方式,如清蒸、炖煮等,以减少有害化学物质的产生,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守护好自身健康。
总的来说,适量摄入红肉作为均衡饮食的一部分是可以的,但需要注意选择瘦肉、合理搭配,避免过度摄入和加工,以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出于限制饱和脂肪等考虑,选择完全避开红肉,也可以通过白肉、豆制品、坚果、蔬菜的摄入来保证营养均衡。
【免责声明】发布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业内人士投稿以及微信公众号等公开资源,我们对文中观点持中立态度,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所有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和交流使用。转载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