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谜题:胃酸腐蚀性爆表,胃如何逃脱被消化的命运?

  • 生活中的化学
  • 胃酸
佚名 前天 17:00

胃是人体的消化器官,担负着重要的生理功能——研磨和消化食物,由胃内分泌的胃酸和胃蛋白酶来消化蛋白。胃蛋白酶是无害的消化酶,然而,胃酸具有强大的腐蚀性,其主要成分盐酸的酸性强度不容小觑,对于胃黏膜有腐蚀破坏作用。但是,为什么我们的胃没有被自己的胃酸消化掉呢?

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大部分胃酸在食物进入胃后开始分泌,餐前食欲刺激开始产生胃酸,食物进入胃后1~2小时达到高峰。胃酸到底有多酸?溶液的酸碱性通常用pH值来表示,其中7是中性,pH值越小酸性越大。

胃酸的pH值小于1,可低至0.8左右;一旦胃酸和胃里的其它内容物混合,胃酸的“初始值”被稀释,整体pH值就可能变成1~3。

有研究发现,将新鲜动物的胃与盐酸、胃蛋白酶放在一起,胃会被分解;将胃液注入其他体腔,结果发现这些体腔很快就会产生严重的炎症并坏死。所以,人的胃液是能把胃或其他器官消化或腐蚀掉的。

但为何胃液没有把胃或其他器官给消化掉?

原因正是——胃黏膜表面的黏液起了作用!

胃黏膜宛如一层坚韧的铠甲,覆盖在胃的内壁,成为抵御胃酸侵蚀的第一道防线。它由上皮层、固有层和黏膜肌层共同构成。上皮层细胞紧密排列,如同紧密相连的盾牌,阻止胃酸直接接触胃壁深层组织。固有层内富含胃腺,这些胃腺不仅能分泌促进食物消化的胃液,还能分泌黏液,黏液覆盖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黏稠的保护膜,进一步隔离胃酸与胃黏膜上皮细胞,大大降低了胃酸对胃黏膜的直接腐蚀风险。黏膜肌层则有助于胃腺分泌物的顺畅排出,维持胃黏膜的正常功能。

胃黏膜表面的黏液细胞不仅分泌黏液,还会分泌碳酸氢盐,二者共同构建起 “黏液 - 碳酸氢盐屏障”。当胃酸接触到黏液层时,黏液的黏稠特性减缓了胃酸的扩散速度,使其难以迅速渗透至胃黏膜上皮细胞。同时,碳酸氢盐呈碱性,能够与胃酸中的盐酸发生中和反应,将胃酸的酸性降低,从而减轻胃酸对胃黏膜的伤害。例如,当胃酸中的氢离子(H⁺)与碳酸氢盐中的碳酸氢根离子(HCO₃⁻)相遇时,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H₂CO₃),碳酸不稳定,很快分解为二氧化碳(CO₂)和水(H₂O),这一过程有效地中和了胃酸的酸性,保护了胃黏膜。

此外,胃细胞还能合成、分泌一种 “细胞保护因子”(如前列腺素),对胃肠道黏膜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有没有胃被部分消化了的情况?

有,这就是临床上常见的胃溃疡症。

胃黏膜细胞的更新速度堪称惊人,胃黏膜上皮细胞大约每 3 天就会全部更新一次。这意味着,即便胃黏膜在消化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新的细胞也能迅速补充上来,及时修复受损部位,维持胃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工程队,时刻准备对受损的建筑进行快速修复,确保其正常运转。例如,当胃黏膜受到食物摩擦或胃酸的轻微侵蚀时,旧细胞会逐渐脱落,而位于黏膜基底部的干细胞会迅速分裂、分化,生成新的上皮细胞,向上迁移并填补脱落细胞留下的空缺,使胃黏膜始终保持良好的防御状态。

当人体胃黏膜细胞受损无法正常分泌黏液时,胃黏膜自我屏障减弱,便会受到胃酸、胃蛋白酶侵蚀而糜烂,随后发展成溃疡。

如何与胃“和睦相处”?

1.谨慎用药

某些药物尤其是非甾体类抗炎药、止痛药,乱服用后可能会引起消化道溃疡,严重时可能导致胃穿孔、肠穿孔。因此身体不适时,一定要遵循医嘱,谨慎用药。

2.减少吸烟饮酒

烟酒刺激容易破坏胃黏膜层的细胞结构,影响胃黏膜正常分泌黏液。胃黏膜屏障受损,胃酸便会侵蚀、损伤胃肠道。胃功能不良患者,日常应严格控制吸烟饮酒。

3.定期体检

若经常出现反酸、嗳气、反胃等症状,可以择期酌情完善电子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及时明确是否存在特殊病变或者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

4.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一定要吃早餐。醒后不吃早餐,会导致人体胃液分泌过多,而胃酸过量会腐蚀胃黏膜层,甚至影响胆汁的排出,长期以往容易诱发胃黏膜糜烂、慢性胃炎、胃溃疡、胆结石等疾病。

胃的消化能力有限,无节律饮食、高脂饮食、辛辣饮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会加重肠胃负担,影响胃肠道功能。我们的身体远比想象中更加爱我们,所以与自己的身体相互爱护,双向奔赴吧!

【免责声明】发布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业内人士投稿以及微信公众号等公开资源,我们对文中观点持中立态度,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所有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和交流使用。转载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