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谜你的童年疑问——跳跳糖为什么会跳?

  • 生活中的化学
  • 跳跳糖
佚名 03/19

许多人终身难忘的回忆之一,是童年时期那些各种美味零食。每当有空闲时光,我们会和小伙伴们一起到小卖店购买各种口味的零食,相互分享,共同品味,带来无尽的快乐。

随着成长,一些童年零食已经停产不再销售,而另一些则只能在街头巷尾的小店寻觅。然而,总有一些零食经过多年依旧深受人们喜爱,令人难以忘怀。跳跳糖就是其中之一。

你是否还记得童年时吃跳跳糖的奇妙体验?当把跳跳糖放入口中,瞬间就能感受到噼里啪啦的跳动,仿佛嘴里有一场欢乐的派对。那么,跳跳糖为什么会跳呢?这背后其实蕴含着有趣的科学原理。

跳跳糖的诞生

跳跳糖的发明实际上是一个意外。在1956年,美国通用食品公司(General Foods Corporation)的研究科学家威廉·A·米切尔(William A. Mitchell)原本试图制作一款"速溶可乐糖果",希望将其放入水中后会产生冒泡效果。尽管速溶可乐没有成功,他意外地发现了这种能在口腔中产生跳动感受的零食,即跳跳糖。但在当时,跳跳糖并没有立即为大众所熟知。米切尔申请了产品配方的专利,并经过长达20年的深入研究和开发。直到1976年,跳跳糖才正式以糖果零食的形式投入市场销售。从那时起,跳跳糖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成为许多人钟爱的零食之一。它的英文名为"Pop Rocks"。自从它的发明以来,跳跳糖陆续在美国、西班牙、韩国等多个国家进行研发和销售。直到1985年,韩国GF株式会社购买了跳跳糖的技术和生产设备,才将其首次引入亚洲地区销售。

跳跳糖为什么会跳

跳跳糖之所以具有弹跳的特性,是由于其制作工艺的影响。制作跳跳糖的过程如下:首先,将糖果原料(包括蔗糖、玉米糖浆、香料、水等)按比例混合,然后在高温下将其融化成滚烫的热糖浆。如果直接将热糖浆冷却,就会形成普通的硬糖。然而,要制作跳跳糖,关键在于"高压环境"。在热糖浆尚未冷却之前,会被置于高压二氧化碳环境中,其压力约为标准大气压的50倍。

然后,对糖浆进行充分搅拌,使二氧化碳气泡嵌入其中。完成搅拌后,糖浆被冷却固化,恢复到常压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气压和温度逐渐降低,导致二氧化碳气泡膨胀破裂。因此,冷却后的糖块会碎裂成许多小块,每个小块中还包含许多未破裂的小气泡。这些气泡中封存着二氧化碳气体,并且气压仍然高于标准大气压。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明显看到跳跳糖中的小气泡结构,其中大部分气泡直径在225-350微米之间,非常微小。

当我们将跳跳糖放入口中,唾液中的水分就如同开启奇妙之旅的 “钥匙”。跳跳糖外壳的糖衣在唾液作用下逐渐溶解,原本被包裹在小气泡内的高压二氧化碳气体,瞬间找到了 “突破口”,争先恐后地从跳跳糖中喷涌而出 。这些失去保护的二氧化碳气泡,一旦接触到唾液,就如同被点燃的小鞭炮,发生微小的爆破 。这种连续不断的微小爆炸,产生了类似跳跃的感觉和声响,让我们直观感受到嘴里的糖仿佛在欢快跳动 。实际上,跳跳糖并非真的具有自主跳跃能力,而是二氧化碳气体释放引发的物理现象,给我们营造出了如此奇妙的体验 。

吃跳跳糖会炸胃?

跳跳糖作为一款广受全球欢迎的零食,是许多80、90后童年中最珍贵的回忆之一。然而,你是否知道,跳跳糖的推广历程并非一帆风顺?

刚上市不久,就出现了一个关于“吃跳跳糖会导致胃部炸穿”的谣言,引起了公众的恐慌。这个谣言宣称,跳跳糖产生气泡是由酸碱中和引起的。在当时的一则电视广告中,还展示了一个男孩同时吃跳跳糖和可乐后突然倒下的场景。

对于这种说法为什么是谣言呢?跳跳糖产生气泡的原理是纯粹的物理变化,与酸碱中和毫无关系 。而且,跳跳糖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气体量极少,对人体几乎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在食用跳跳糖时,绝大部分二氧化碳气体在口腔中就已释放出去,仅有极少量可能进入肠胃,因此完全不必担心会因食用跳跳糖导致胃部被气体撑破等健康风险 。同时食用跳跳糖和可乐,由于可乐会溶解跳跳糖的糖衣,释放出部分气体。此外,可乐本身就是碳酸饮料,含有二氧化碳。两者同时食用,最多只会释放更多二氧化碳,可能引起食用者频繁打嗝,但却远远达不到胀破胃部的程度。

总而言之,跳跳糖独特的口感使其在众多童年零食中脱颖而出,并且至今仍被人们铭记在心。那种在口腔中迸发、破碎的气泡体验为我们的童年回忆增添了许多快乐。如今,当我们再次品尝跳跳糖,回味的不仅是童年的甜蜜滋味,更是对科学探索的无限乐趣。

【免责声明】发布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业内人士投稿以及微信公众号等公开资源,我们对文中观点持中立态度,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所有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和交流使用。转载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