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有着深刻的内涵,也与化学有着紧密联系。
许多广为流传的成语,如抛砖引玉、水滴石穿、趁热打铁、信口雌黄、饮鸩止渴、沙里淘金、炉火纯青等,在我们日常交流和写作中常被使用,然而它们并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修辞手法,实际上蕴含了许多令人惊奇的化学现象。你是否已经了解这些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些成语中蕴含的化学常识吧!
抛砖引玉
成语本意
比喻用自己粗浅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其他人更好的、更优秀的见解或作品。
化学原理
砖:普通的建筑材料,由黏土烧制而成。黏土的主要成分是Al2O3·2SiO2·H2O,此外还含有其他杂质,如钙、镁、钾等元素的化合物。
刚玉: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铝(Al2O3),其硬度仅低于金刚石。刚玉可用于制作机械设备中快速转动部分的轴承、钟表内的钻石、磨蚀剂和耐火材料及装饰品等。
三氧化二铝数据图
玉髓: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SiO2),硬度比刚玉低,常用于制造饰品,也可制作为实验室使用的研钵、研棒和天平的刀口等。
二氧化硅数据图
水滴石穿
成语本意
比喻一个人虽然力量小,但如果能够坚持不懈, 就能做到很难做到的事。
化学原理
自然界中的石头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 如大理石、石灰石、花岗岩等。而碳酸钙常温常压下难溶于水,但会与酸会发生反应而溶解。空气中二氧化碳等酸性气体溶于雨水并反应,形成了浓度较小的酸,它能使成分为碳酸钙的石头逐渐溶解,即碳酸钙与酸反应生成了易溶于水的碳酸氢钙而随水流去。当溶有碳酸氢钙的水流遇到适当的条件如受热、蒸发等,就又会沉淀析出,形成姿态各异的钟乳石、石笋等。
碳酸钙数据图
涉及反应:
趁热打铁
成语本意
比喻要把握好的时机或条件抓紧去做。
化学原理
铁的元素符号为 Fe, 原子序数为26,纯铁为银白色,熔点为 1535℃,沸点为3000℃。自然界中的铁都是以化合态形式存在于各种各样的矿石中。在铁的冶炼中,铁矿石中的氧化铁会与一氧化碳在高温下充分接触反应,还原制得纯铁。
涉及反应
此反应为在高温下进行。
饮醇自醉
成语本意
比喻与宽厚之人交往,不知不觉心醉,令人敬服。
化学原理
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又名乙醇,日常生活中的酒一般含有 38%~65%之间(体积分数)的乙醇。乙醇化学式为 C2H5OH,是一种有芳香气味、 易挥发、易燃烧的无色透明液体,属有机化合物。
乙醇数据图
人在少量饮酒时,体内的蛋白酶就会将酒中的乙醇很快氧化为乙醛,乙醛又被很快氧化为乙酸。少量酒精和乙醛对人的神经系统有刺激作用,能使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加快。值得注意的是,饮酒需适量,过量饮酒对人的健康有害。
涉及反应
反应在人体内的蛋白酶催化下进行。
信口雌黄
成语本意
比喻不顾事实,随口乱说。
化学原理
雌黄,即三硫化二砷,颜色金黄鲜艳,是一种很早就被发现的重要的含砷化合物。
古代曾用雌黄作黄色颜料来进行绘画和书写等。古代的纸张大多是黄色的,人们在修改文字的时候,就用雌黄加水混合后,涂在上面,利用了雌黄呈现黄色的特性,这相当于今天的涂改液,只不过现在的纸张都是白色的,因此用钛白这种白色颜料代替雌黄而已。
三硫化二砷数据图
炉火纯青
成语本意
相传道家炼丹,到炉子里的火发出纯青色的火焰时就算成功,现比喻技术、学问等达到了纯熟的地步。
化学原理
人们很早就知道从燃烧火焰的颜色变化来观察温度的变化,炉火温度在500°C以下呈暗黑色,升至700°C时,火焰变为紫红色,也就是俗称的“炉火通红”,再上升到800-900°C后,火焰由红变黄,1200°C时,火焰发亮,逐渐变白,继续升到接近3000°C后,呈白热化,相当于灯泡钨丝发亮的温度,如果超过3000°C,火焰由白转蓝,这就是“炉火纯青”了,是燃烧温度的最高阶段。
一般来说,提高温度有利于绝大多数化学反应的加速进行,但是,过分提高温度是一种不太经济的方法,如今,化学工业上,都是通过采取催化剂技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古代的炼丹家们是不懂得催化剂化学原理的,往往认为火焰达到“炉火纯青”为火候到家,就能炼出长生不老的丹药。实际上,那时的耐火材料是很难达到这样高的使用温度,因此,无论炼丹家如何努力,“炉火纯青”最终只能是一厢情愿。
火树银花
成语本意
形容节日夜晚烟火绚丽、灯火通明的繁华景象。
化学原理
火树就是指焰火,俗称烟花。古人在发明火药的基础上,制造出了烟花,它是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装有类似火药的发射药剂,上部填装燃烧剂、助燃剂、发光剂及发色剂,发色剂是含各种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它们在燃烧时显示各种各样的颜色,化学上称之为焰色反应。
例如,锶盐、锂盐发出红光,钠盐发黄光,钡盐显绿光,镁、锌等金属粉末发出耀眼闪光等等。各种金属盐及金属粉末混合在一起,施放时就显示出万紫千红的色彩,千姿百态,以助节日气氛或日常娱乐。
青出于蓝
成语本意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靛青是从蓼蓝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蓼蓝更深。后用“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
化学原理
“取蓝”是世界上最早的印染化工,“取蓝”的原材料——蓝草是一种木兰属一年生草木植物,叶子在酶的作用下水解为无色的吲哚酚,染在纺织物上,经日晒氧化成了青蓝色的靛蓝化合物。
饮鸩止渴
成语本意
成语的原意是:喝毒酒解渴。现意:比喻只求解决目前困难而不计后果。
化学原理
鸩是一种毒鸟,也指放了砒霜的毒酒,砒霜就是三氧化二砷的俗称,是一种剧烈的毒药,在古代文人笔下扮演着杀手的角色,《水浒传》中的武大郎就是被潘金莲用砒霜毒死的。
“饮鸩止渴”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砒霜是古代炼丹术的杰作。古人用雄黄、不纯的氧化砷、硫砷铁矿加热,便可得到“其色飘飘,或如霜雪,白色钟乳相连”的砒霜,砒霜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砒霜虽毒,但少量服用,可以医治关节炎、牙疼等病症。另外,砒霜在古代还是一种有效的农药,在农业生产的灭绝鼠害中起重要作用,砒霜还可防蛀、防腐。
砒霜数据图
沙里淘金
成语本意
从沙里淘出黄金。现意:比喻从大量的材料里剔出糟粕,选择精华,有时也用来形容做一件事情十分困难,用力很大而收效甚微。
化学原理
金是一种稀有金属元素,分布稀落,主要来源为山金及沙金。山金夹在岩石和矿石中,含量极少,提取极为困难;沙金本也是山金,历经千百年来的风吹雨打,被冲入江河,与沙一起沉积成矿床,通常每吨沙中约含金3-10克。
从古到今,人类都是采用“沙里淘金”的方法开采黄金,即用重力选矿法,利用黄金与沙子的比重差异,用水反复淘洗得到,过程异常艰苦,收获甚微。
唐朝诗人刘禹锡有一首诗,生动的描绘了“沙里淘金”的艰辛: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王侯印,尽是沙中浪底来。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看了上面这些,相信大家对化学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希望大家能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探索研究化学的路上走的更远。
【免责声明】发布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业内人士投稿以及微信公众号等公开资源,我们对文中观点持中立态度,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所有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和交流使用。转载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