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作为日常饮食中常用的调味品,不仅在调味方面发挥作用,还具有多种健康益处。它不仅能够祛腥味,还能促进唾液和胃液的分泌,从而增加食欲。生姜是世界上最古老且备受喜爱的药用香料之一。在《本草纲目》中,明代草药学家李时珍记载,生姜具有温热的性质,可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它可以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恶心、腹痛和泄泻等问题。
现代研究证实,生姜中含有多种维生素、钾、镁、钙、铁、锌、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以及姜辣素,姜醇,姜烯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抗菌、抗炎、镇痛、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今天就带大家了解生姜的一些有效分子吧。
1、姜辣素
姜辣素是指姜酚、姜酮、姜烯酚等多种化学物质的统称,它们赋予姜独特的辣味和香气。尽管姜辣素的发现历史并不长,于1879年首次被提取,但后来人们逐渐认知到这个复杂的化合物家族。目前已确认有十多种姜酚类物质被分离鉴定。值得一提的是,姜辣素的沸点高达240℃,因此即便经过烹饪,姜依然保持辣味。
图1:姜辣素分子结构图
生姜所含独特的姜辣素具有多重功效。它能促进血液循环,刺激胃液分泌,从而有助于促进消化、维护胃健康,进而增加食欲。此外,它还能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使皮肤毛孔打开。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排走体内多余的热量,还能将体内的病菌和寒气一并排出。
图2:姜辣素分子数据图
此外,姜辣素还表现出强大的抗氧化能力,有助于清除自由基,同时也具备抑制肿瘤的潜力。总之,姜辣素不仅赋予姜其独特的风味,更带来了诸多益处,涵盖了促进消化、增加食欲、促进血液循环以及抗氧化和抗肿瘤等多个方面。
2、姜酚
生姜中富含一种名为“姜酚”的物质,具备多种卓越功能。它不仅有助于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同时增强免疫力等功能。此外,姜酚还能有效地抑制多种细菌的繁殖,从而降低感染疾病的风险。
图3:姜酚分子数据图
已有研究证实,姜酚在对抗牙龈炎和牙周炎等炎症性牙龈疾病方面表现出显著效果。作为生姜中的关键抗氧化成分,姜酚能够显著清除生物体内的羟基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并减少肝脑组织中的脂质过氧化物。其抗氧化效果甚至超过了维生素的效果。
3、姜醇
生姜中富含的姜醇具有多项健康益处。它拥有抗炎特性,有助于干预炎症过程,从而减轻肌肉和关节疼痛,对关节炎和静脉炎等情况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此外,姜醇能够刺激味觉神经和胃粘膜受体,从而调节脾胃功能,促进食欲。它还在胃酸和胃液的分泌上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减轻肠胀气。
生姜中的姜醇还具有降血脂和抗动脉硬化的功效,通过抑制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减少血清中的胆固醇含量,发挥了这些作用。研究还表明,姜辣素中的6-姜醇、8-姜醇和10-姜醇有助于增强心肌细胞对钙离子的吸收,从而增强心脏的收缩力,对心脏有益。
4、姜烯
姜烯散发着温暖的皮革气息,令人感到安宁与稳定。这种气味得益于姜烯内含的稳定六元芳香环,带来强大的抗炎、抗过敏、镇静和安抚特性。姜烯在神经系统方面发挥良好的滋补作用,它不仅能在情绪不佳时平抚神经问题,还能有效应对皮肤困扰。此外,姜烯在内分泌系统和皮肤系统方面同样是优秀的成分,支持健康细胞功能,同时带有香脂般的香气。
图4:姜烯分子数据图
生姜中的姜烯成分还有着保护胃黏膜的功能。它能刺激胃黏膜合成和释放内源性胃蛋白酶原,这种酶具有细胞保护效应,从而有效保护胃黏膜免受损伤。此外,在消化速度减缓或食欲下降时,适度摄入生姜可以促进消化,提振食欲。这为调节消化功能和促进食欲提供了一种自然而有效的方式。
5、柠檬醛
柠檬醛,作为生姜中的芳香成分之一,不仅赋予生姜柠檬般的香气,还具备强大的抗菌和抗氧化特性。它具备多重功效,包括抗炎、镇痛、抗过敏、镇静等;能够增强免疫力,全身抗炎和退热;同时还能扩张血管,影响前列腺炎,预防血栓形成和抗凝血作用;有助于消化、消解结石;在血压调节上具有双向作用,同时抗沮丧、抗焦虑、缓解抑郁,双向调节自律神经系统;还展现出抗氧化和抗癌的作用。
图5:柠檬醛分子数据图
在临床上柠檬醛可以调理皮肤过敏、脱皮的现象,会促进皮肤位置的一个上皮细胞的修复功能。柠檬醛对于皮肤容易过敏或者是容易脱皮这些现象都是有一定的促进恢复的效果。
6、水芹烯
水芹烯,是生姜中的天然化合物,被认为对健康有益,具有抗炎和抗氧化特性。水芹烯具有多种特性,包括去水肿、利尿、促进排水,以及对肾脏和膀胱的辅助作用。它的名称与“水”有关,因此给人一种自然流畅、水到渠成的感觉。因此,它对人体涉及水分调节的肾脏和膀胱有着良好的支持作用,可作为维护肾脏健康和促进排水的得力助手。此外,水芹烯还具备祛痰、抗菌、抗真菌和杀虫的功效。
图6:水芹烯分子数据图
姜,作为日常饮食中的调味品,既是食材,也被视作药材。在医学圣人张仲景的《伤寒论》中,近一半的药方都运用了生姜。而在《论语》中,记载着孔子是姜的坚定拥护者,他每餐都坚持食用姜。孔子对姜的钟爱,不仅是由于它的独特滋味,更是看中它的养生功效。正如俗话所言:“家备小姜,小病不慌。”
【免责声明】发布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业内人士投稿以及微信公众号等公开资源,我们对文中观点持中立态度,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所有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和交流使用。转载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