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清新草味儿竟来自于这些生物的代谢物?土臭素热知识来啦

  • 生活中的化学
  • 土臭素
碳氢数科 昨天 18:17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或许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每当一场雨淅淅沥沥落下,结束后,空气中总会弥漫起一股独特的气息。那是一种清新的土味儿,细细分辨,还能捕捉到青草散发的芬芳。深深吸上一口,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这场雨温柔地洗刷、净化了一般,让人的身心都随之放松下来。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股迷人的味道究竟从何而来?其实,它的形成和各种微小的微生物息息相关。在我们肉眼难以察觉的微观世界里,蓝细菌、放线菌、原生动物,还有霉菌和真菌等各类微生物正活跃地生长着。在它们生长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气味次级代谢产物。其中,大量的土臭素(GSM)和 2 - 甲基异茨醇(2 - MIB)被保留在这些微生物的细胞之中。平常,这些物质安稳地待在细胞内部,可一旦遇到某些物理过程,比如雨水的强力冲击、土壤的翻动等,微生物的细胞就会破裂。这时,原本藏在细胞里的 GSM 和 2 - MIB 就会挣脱束缚,释放到周围的环境中,与空气交融,最终形成了我们雨后闻到的那股独特又清新的味道 。

在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土壤环境的变化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有着显著影响。当土壤处于干燥状态时,放线菌会进入一种特殊的生存策略 —— 产生孢子。这种现象十分有趣,干旱持续的时间越久,放线菌产生的孢子数量就越多。在这个产生孢子的复杂生理过程中,放线菌会生成一系列代谢产物,其中就包括土臭素 (GSM )和 2 - 甲基异茨醇(2 - MIB)。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种干旱条件下,它们的产量相较于正常状态可提升 300% - 500%,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增长幅度。

我们在雨后所闻到的独特气味,成分其实相当复杂。除了放线菌等微生物产生的这些代谢产物,还掺杂着植物挥发的精油。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通过自身的生理活动释放出各种挥发性的芳香物质,这些精油为雨后的气味增添了一抹独特的植物清香。此外,空气中的正氧离子和负氧离子也融入其中。在雷电等天气现象以及雨水的作用下,空气中的氧分子会发生电离,产生正负氧离子,它们不仅让空气带上了一种清新的 “电荷感”,还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塑造了雨后独特的气味氛围。

大量的挥发性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部不断聚集。一旦下雨,情况就发生了变化。雨水渗透到土壤中,会使微生物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就如同打开了细胞的 “阀门”,加速了挥发性物质的释放。而且,通常情况下,雨水呈弱酸性,其 pH 值大约在 5.6 - 6.5 之间,这样的弱酸性环境恰好可以促进孢子的萌发和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使得更多的土臭素和 2 - 甲基异茨醇被生产并释放出来。

当雨滴以 3 - 5m/s 的速度撞击多孔的土壤时,一个神奇的物理现象发生了。雨滴的撞击会形成直径在 0.1 - 5μm 的气溶胶颗粒。每一个单个的雨滴,在与土壤接触的瞬间,竟可以产生 300 - 1000 个携带土臭素的气泡。这些气泡中,大约 70% 的颗粒物会悬浮于近地面 1.5m 的高度,而这个高度恰好是人类日常活动的主要空间范围。不仅如此,下雨的时候通常还伴随着风速的增加,风就像一个无形的 “搬运工”,它使这些携带气味的颗粒物扩散半径增大。一方面是颗粒物数量的增多,另一方面是它们与人体距离的缩短,在这双重因素的作用下,那些由微生物产生的代谢物的味道就十分容易被人类敏锐的嗅觉所感知,于是,我们在雨后便能尽情享受这股独特而清新的气味。

在对雨后独特气味的深入探究中,科学家们有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发现。当细致地研究雨滴撞击土壤产生气溶胶的过程时,他们发现小雨撞击所产生的气溶胶数量竟然比暴雨更多。这一现象看似违背常理,毕竟暴雨往往给人一种更强烈的冲击力和更大的影响范围的印象。但实际上,小雨滴在落下时,由于其体积较小、速度相对稳定,与土壤的撞击过程更为精细且分散,从而能够产生更多数量的气溶胶。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小雨天气时,那股混合着土味儿、草香以及微生物代谢产物气味的 “清新味道” 会显得更为浓烈。

这种雨后空气中弥漫的挥发性物质,在整个生态系统的生物循环里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以土臭素(GSM)和 2 - 甲基异茨醇(2 - MIB)为例,它们的产生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代谢现象,还引发了一系列有趣的生态互动。这些物质散发出来的气味,就像是一种无形的 “邀请函”,吸引着跳虫前来。跳虫是一种体型微小但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十分活跃的生物,它们对 GSM 和 2 - MIB 的气味有着独特的偏好,会被其吸引而前来食用这些产生气味的放线菌。

跳虫在这场生态互动中,还充当了一个关键的角色 —— 孢子传播者。跳虫全身布满了细小的刚毛,这些刚毛就如同一个个微小的 “黏附器”,在跳虫接触放线菌的过程中,可轻易地黏附许多孢子。更为奇妙的是,当跳虫摄食放线菌后,其排泄物中依然含有存活的孢子。这是因为孢子具有较强的耐受性,能够在跳虫的肠道环境中存活下来。随着跳虫四处活动并排便,这些孢子就会被带到不同的地方,实现了再次传播。可以说,跳虫在不知不觉中充当了帮助放线菌孢子扩散的重要媒介,让放线菌能够在更广阔的土壤空间中繁衍生长,维持着土壤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的分布和多样性,使得整个生物循环得以顺畅地进行。

乍一看,放线菌在自然界的表现,很容易让人将其视作大自然的清洁大师。它参与土壤中物质的分解与转化,在生态循环里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那股雨后清新气味的产生,它也是关键 “功臣”。可深入了解后就会发现,事情并非这么简单。

人类的嗅觉十分灵敏,对于土臭素(GSM),有着极低的气味阈值,仅仅在 6 - 10ng/L 。一旦含量超过 7ng/L ,那种奇怪的味道就会引发人们的反感与厌恶情绪。虽说它不至于引发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可在饮用水和食品领域,由它带来的奇怪气味却实实在在成为了一个影响经济的全球性难题。

就拿淡水鱼来说,GSM 造成的土腥味是极为常见的一种异味。GSM 进入鱼体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一,鱼通过间接捕食那些产生土臭素的动植物,让土臭素在自己体内慢慢积累。其二,鱼的鳃、皮肤等器官能够直接吸收水体中的土臭素。美国农业部曾做过相关估算,仅仅是美国的鲶鱼养殖业,就因为这种土腥味问题,让养殖者们每年承受着巨大的经济损失,损失总计在一千五百万到两千三百万美元之间。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出 GSM 异味问题在经济层面的影响,也让我们看到,放线菌产生的 GSM 在某些方面给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它在大自然中的角色远比我们最初以为的要复杂得多。

放线菌,这个在自然界微观世界里活跃的微生物,既赋予了雨后清新的独特气息,参与并推动着生物循环的有序进行,为生态系统的平衡默默贡献力量;又因其产生的土臭素等物质,在人类生活中引发了诸如饮用水和食品异味、渔业经济损失等问题。它是大自然生态拼图中不可或缺的一块,却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挑战。这启示我们,对自然界的每一种生物和现象都需要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与认识,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也要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找到解决矛盾的平衡点,以更好地维护生态环境和保障人类的生活质量。

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知识还存在于很多方面,比如我们喝胡辣汤时闻到的胡椒味,感到的暖意,便来自于胡椒中独特的辛辣物质——胡椒碱;再比如虾煮熟后变红,则是因为“虾青素”的存在,还有许许多多……这些生活中的点滴,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你还知道哪些生活中的化学吗?

参考文献

[1]赵勇,王天艺,李慷,等.土臭素对淡水鱼品质的影响及控制策略研究进展[J].水产学报,2024,48(07):26-36.

[2]石云雷.雨后泥土味是细菌的“诱饵”[J].发明与创新(大科技),2020,(07):59.

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不科学之处,欢迎指正。

<END>